“多做多错不做不会错”,这些人其实就是从内心深处害怕犯错,不敢试错。这可能与一个人从小的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有关:父母可能一直害怕和不允许孩子犯错。
也许是从小被责罚多了,他们担心自己承受不了犯错的成本,宁愿选择放弃和逃避,或者他们从错误中从未获得好处而只有坏处,所以他们也宁愿选择不做或少做。
这让我想起了“鞭打快牛”的寓言故事,说的是:
一位农夫买了一头水牛和一头黄牛回家,计划轮换使用,既方便自家耕种,又可以帮别人犁耙赚点钱。
一天,邻居请他帮犁几亩田。
于是,农夫拉着两头牛来到田间犁田,他先给黄牛套上犁枷,但黄牛任凭他怎么吆喝就是不走,折腾半天没犁了几路田。
无奈之下,农夫换上水牛,水牛不用吆喝就主动拉着犁往前走,但农夫还是不断地鞭打水牛。
水牛很是不解,就停下来问:“主人,我已经尽心尽力地帮你拉犁了,怎么还老是打我?”
农夫说:“黄牛不拉,只有你拉,不打得你跑快些,什么时候才能犁完田?少废话,快走!”说罢又是一鞭。
多次挨鞭子的水牛想:自己跑得越快,犁的田越多,被鞭打的机会就越多,而黄牛却在旁边悠哉游哉地吃草,真不公平!
最终,它挣脱犁枷跑了。
这个故事中的水牛的想法是不是也正是很多人的想法呢?尤其是是很多职场人士,在工作中的态度,他们觉得自己做多了也并未获得的收入,还有可能承担被领导或老板责怪的风险,还不如少或不做。
其实试错才能成长,不仅适合孩子,也是适合我们成人的,如果害怕出错,我们就不去做,那无论是我们个人还是这个社会都不会得到成长和发展,尤其是对于职场中的人,你也不会得到的技能和晋升。
但我们犯错切不可同样的错误犯两次,否则那就是低级错误,我们只有在犯错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失败的经验,不断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案,这样的错才是有意义和高级的。
所以多做多错不用怕,只要我们总结好失败的经验,我们离正确就会更进一步;不做的确不会错,但我们也同样不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。
如果我们的父母也认同并践行了“多做多错不做不错”这句话,我们的孩子也便习得了,因为他更害怕被责罚,所以他不敢做,不敢问,不敢说……他更会趋利避害,总之,他怕犯错。
而我们回忆一下,孩子的成长,哪一个不是从跌跌撞撞学走路开始,摔倒了再爬起来,最终才学会了走路,学会了跳和跑。学走路如此,学习其他的任何新技能,包括学业,亦如此。
如果我们能明白孩子只有试错才能成长,我们就会坦然并希望孩子在18岁前多犯错,而不是总害怕他犯错甚至不允许他犯错,比如老师告状越多,不正说明我们的孩子还有的成长空间吗?
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孩子,犯错才是一种常态,一直都没有犯错那是一种病态。一直在犯错的孩子的风险更可控,反倒是那些一直让我们看起来觉得近乎完美的孩子要么不犯错,要么犯错都是致命的,如复旦投毒案等等。正如《反脆弱》的塔勒布所说,你不觉得犯了很多错误(同样的错不会犯一次以上)的人要比那些从来没有犯过错的人更可靠吗?
如果孩子的每一次犯错,我们不是去指责他,而是懂得将每一次的教育危机转化为教育契机去引导他进行思考,那我们的孩子每犯的一次错是不是都将是他人生路上的一枚勋章呢?
你想想哪一个殿堂级的成动人士的身后,他的脚下,不是一次次失败的勋章给他垒起来的?只有不断试错成长,他才有可能走向成功的殿堂。比如爱迪生、居里夫人,他们不都是一次次的试验失败,才换来了为整个人类带来的巨大成功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