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我家乡的风俗(作文)
我家乡的风俗
端午节于屈原的故事:爱国的诗人屈原出了一个能够富国强民的好主意,但是没有被国王,反而被逐出宫中。他气的不得了,跳下了汩罗江。当地的渔夫划着小船去把竹筒里的米撒下汩罗江给屈原。后来,大家把盛着竹筒的米改为粽子,把划小船改为赛龙船来纪念屈原。大家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,才每年都过端午节。我们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,因此,我们家每年都过端午节。
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就是吃粽子。因此,我们家有一个名副其实的包粽子好手——我妈妈。所以每年过端午节的时候,我们全家都能吃到许多粽子。我妈妈常说:用芦苇的叶子包粽子最香。所以,她用芦苇的叶子来包粽子。她在包粽子之前,先做好准备工作:把芦苇的叶子放在水里煮一煮,把准备好的糯米和枣分别洗一洗,准备工作就做好了。等芦苇的叶子凉了以后,她就开始包粽子了。她先取三片叶子,把两片叶子正着放,一片反着放,夹在中间,把这三片叶子卷成一个圆雉体的模样,然后在里面放上糯米,中间夹几个枣,最后把叶子用线捆好,一个粽子就包好了。她包得又肥又大,活像一个老佛爷在睡觉。等她把粽子包完后,把它们放在高压锅里蒸四十分钟,再放三四个小时,使其入味后,就可以吃了!虽然我妈妈包的粽子的原料极其简单,但是包出来的粽子却是香喷喷的。香得使你只要一闻到味,就会挑起你的食欲;只要你的餐桌前一有粽子,你就会大口大口地吃起来。所以,我每当吃粽子时,总是吃得很多,可能是因为粽子太合我口味了吧!说到合我的口味,我也不知道我妈妈包粽子有什么“秘决”,每次包的粽子总是香喷喷的,吊人的胃口,使人馋诞欲滴,不得不吃得很多。
过端午节除了要吃粽子,当然也少不了赛龙舟哟!
我最喜欢看得就是赛龙舟的情形,几十个水手都手拿着桨,用尽全身的用手奋力地划着,擂鼓的水手势气高昂,用力地敲着有规律的鼓点儿。“加油,加油!”,场边的拉拉队激情洋溢,发出雷鸣般地加油声、呐喊声、助威声,使水手们不得不更加使劲划船。整个赛龙舟的场面多么壮观、激烈,可以说是独一无二,是端午节传统的象征。
吃粽子、赛龙舟,这两样传统习俗,共同编织了一个热热闹闹的端午节。
2、关于家乡的习俗作文600字
我的家乡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美丽小城扬州。我们家乡过年的习俗大概从腊月二十四左右就要算起了,那时候已经充分感觉新年的脚步离我们是越来越近了。
我们家乡一般腊月二十四这天掸尘,用鸡毛做的掸子将屋里的所有旮旯角落的灰尘都要扫干净,然后给灶王爷上好香,帖好“上天言好事,下地保平安”的对联,送灶王爷上天,禀明今年在我家一年的待遇情况,和我们家的大小事情。记得那时在家给灶王爷上香帖对联要相当严肃的,要诚心诚意的,这样灶王爷才会在玉帝面前说好话,来年保我家平安。
接着就要将家里的被褥床单衣服什么的全部洗干净,将屋前屋后也要收拾妥当,做到窗明几净,干干净净迎接新年。二十五开始做馒头,馒头的面要发酵,发酵的时间就可以准备馒头馅,馅有很多种,我家一般都喜欢坐糯米肉丁馅的,青菜肉丁馅的,豆沙馅的,平安菜馅的,还有芝麻馅的。现在想来家里的馒头真是香,真好吃,比外面买的包子有嚼劲多了。
二十八左右开始帖对联和福字,不知几何起,福字都是倒帖着了。好像以前妈妈解释倒着帖,就是福到了。现在的对联一般是买现成的,手写的少了。记得小时候在家,每年的对联都是自己写的,别人一来,爸妈都会对别人炫耀那是我儿写的对联,自己好不得意。因此小时候是特盼着过年的,除了好吃好喝外,就是自己的虚荣心会得到极大的满足。
大年三十这天,基本就是在家做吃的,为晚上的年夜饭准备,杀鸡宰羊,煨汤炖肉,凉菜热菜准备一大桌,晚上一边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边享用。我们家是一大家,每年我们兄弟姐妹都会聚在一起吃团圆饭,都是用一个大圆桌来吃饭,伴着晚会上的相声小品的哈哈声,年味气氛十足。
我们家一般在年夜饭中途的时候就去放烟花爆竹,我们兄妹几个都会抢着放烟花,点着了放孩子手里,看谁的烟花放得高,放得远,好开心。晚上会一直看春节联欢晚会守岁,等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去放鞭炮,然后我们牌,爸妈会去准备芝麻杆放在门边,门槛那儿还会放一根木材。
第二天早上,我们兄妹几个都会起得很早,去放自来水,也叫抢财神水,谁第一个抢到谁今年就会行大运。然后开大门,看见木材,要说发财,讨得吉利,看见芝麻要说,芝麻开花节节高,今年好运。然后放鞭炮,拿吉礼。就是每人一个托盘,托盘里有一个苹果,寓意平平安安,一个桔子,寓意运气好,一条糕,寓意甜甜蜜蜜,一个红包,寓意红红火火。
然后就是吃早点,一般就是枣茶加各色点心,去村里给长辈拜年
从初二开始拎着礼物走亲戚,亲戚如果多的话,要一直走到十五宵节才能算结束。
是要范文吗?我也想要啊,我们来后天也要交了,烦啊烦~~~
你就简自单写写家乡的某个节日中,你们那里的一些传统的习惯百,在借此赞美一下自己的家乡,表达一下你对这些习度俗的喜爱之情吧。。。。。。
请原谅,我问是个作文白痴,每答次写都是抄的,呵呵!!
中秋佳节,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。 赏月 在中秋节,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,《礼记》中就记载有“秋暮夕月”,即祭拜月神。到了周代,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。设大香案,摆上月饼、西瓜、苹果、李子、葡萄等时令水果,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。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。 在唐代,中秋赏月、玩月颇为盛行。在宋代,中秋赏月之风更盛,据《东京梦华录》记载:“中秋夜,贵家结饰台榭,民间争占酒楼玩月”。每逢这一日,京城的所有店家、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, 牌楼上扎绸挂彩,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,夜市热闹非凡,百姓们多登上楼台,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,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,团圆子女,共同赏月叙谈。 明清以后,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,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、树中秋、点塔灯、放天灯、走月亮、舞火龙等特殊风俗。 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,俗话中有:“八月十五月正圆,中秋月饼香又甜”。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,“月饼”一词,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《梦梁录》中,那时,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。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,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。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,清袁枚在《隋园食单》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。到了近代,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,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,馅料考究,外型美观,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,如“嫦娥奔月”、“银河夜月”、“三潭印月”等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,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,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,思念亲人之情,祈盼丰收、幸福,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,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,联络感情。 其它中秋节的习俗 中国地缘广大,人口众多,风俗各异,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,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。 在福建浦城,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,以长寿。在建宁,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子的吉兆。上杭县人过中秋,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。龙岩人吃月饼时,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、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,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。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杀敌讯息的传说。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。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,主要是妇女和小孩,有“男不圆月,女不祭灶”的俗谚。晚上,皓月初升,妇女们便在院子里、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。银烛高燃,香烟缭绕,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。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,潮汕有俗谚:“河溪对嘴,芋仔食到”。八月间,正是芋的收成时节,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。这固然与农事有关,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:年,蒙古贵族灭了南宋,建立朝,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。马发据守潮州抗,城破后,百姓惨遭屠杀。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,后人就取芋头与“胡头”谐音,且形似人头,以此来祭奠祖先,历代相传,至今犹存。
关于湖北 我家乡的春节 作文 速度 明天就要交了 拜托 分钟之内
3、家乡风俗作文
在我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,比如:春节、端午节、重阳节……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习惯。
春节的脚步声离我们越来越近了,而在春节里,我们的习俗就可以装上一箩筐。年三十的晚上,亲朋好友都会回家,大家团聚在一起,吃着美味的食物并且互相聊天。吃完晚饭,我们小孩便可以拿着炮仗到外面尽情的玩,而大人们则是在房间里牌,看电视。直到很晚,我们才上床睡觉。年初一早上,我早早的便起了床,喝一碗香浓甜美的枣子汤,暖暖身子,喝完枣子汤后,那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回响在耳边,新的一年就在这爆竹声中开始了,这种场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日。
爆竹声中一岁除,春风,送暖入屠苏。加上这一句诗的熏陶,春节的气氛是不是更浓了呢?伴随着一声声祝福语中,新年的拜年环节开始了,我和父母一起去串亲戚。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环节,因为每当此时,我的腰包便变得鼓鼓囊囊的。到了晚上,天空中便会绽放出一朵美丽的烟花,真是五彩缤纷啊!看后真让人觉得其乐无穷呢!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,你们的家乡是怎样过春节的呢?
我的家乡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美丽小城扬州。我们家乡过年的习俗大概从腊月二十四左右就要算起了,那时候已经充分感觉新年的脚步离我们是越来越近了。
我们家乡一般腊月二十四这天掸尘,用鸡毛做的掸子将屋里的所有旮旯角落的灰尘都要扫干净,然后给灶王爷上好香,帖好“上天言好事,下地保平安”的对联,送灶王爷上天,禀明今年在我家一年的待遇情况,和我们家的大小事情。记得那时在家给灶王爷上香帖对联要相当严肃的,要诚心诚意的,这样灶王爷才会在玉帝面前说好话,来年保我家平安。
接着就要将家里的被褥床单衣服什么的全部洗干净,将屋前屋后也要收拾妥当,做到窗明几净,干干净净迎接新年。二十五开始做馒头,馒头的面要发酵,发酵的时间就可以准备馒头馅,馅有很多种,我家一般都喜欢坐糯米肉丁馅的,青菜肉丁馅的,豆沙馅的,平安菜馅的,还有芝麻馅的。现在想来家里的馒头真是香,真好吃,比外面买的包子有嚼劲多了。
二十八左右开始帖对联和福字,不知几何起,福字都是倒帖着了。好像以前妈妈解释倒着帖,就是福到了。现在的对联一般是买现成的,手写的少了。记得小时候在家,每年的对联都是自己写的,别人一来,爸妈都会对别人炫耀那是我儿写的对联,自己好不得意。因此小时候是特盼着过年的,除了好吃好喝外,就是自己的虚荣心会得到极大的满足。
大年三十这天,基本就是在家做吃的,为晚上的年夜饭准备,杀鸡宰羊,煨汤炖肉,凉菜热菜准备一大桌,晚上一边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边享用。我们家是一大家,每年我们兄弟姐妹都会聚在一起吃团圆饭,都是用一个大圆桌来吃饭,伴着晚会上的相声小品的哈哈声,年味气氛十足。
我们家一般在年夜饭中途的时候就去放烟花爆竹,我们兄妹几个都会抢着放烟花,点着了放孩子手里,看谁的烟花放得高,放得远,好开心。晚上会一直看春节联欢晚会守岁,等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去放鞭炮,然后我们牌,爸妈会去准备芝麻杆放在门边,门槛那儿还会放一根木材。
第二天早上,我们兄妹几个都会起得很早,去放自来水,也叫抢财神水,谁第一个抢到谁今年就会行大运。然后开大门,看见木材,要说发财,讨得吉利,看见芝麻要说,芝麻开花节节高,今年好运。然后放鞭炮,拿吉礼。就是每人一个托盘,托盘里有一个苹果,寓意平平安安,一个桔子,寓意运气好,一条糕,寓意甜甜蜜蜜,一个红包,寓意红红火火。
然后就是吃早点,一般就是枣茶加各色点心,去村里给长辈拜年
从初二开始拎着礼物走亲戚,亲戚如果多的话,要一直走到十五宵节才能算结束。
希望能帮到你。
你可以下载软件学霸君里面有可以搜作文
4、有没有描写家乡习俗的作文
隆隆的礼炮声,弥漫的硝烟味,亲朋好友间真挚的祝福,带来了一年一度的盛会——春节。
春节是快乐的节日。大年初一的早晨,一阵“叭叭叭”的鞭炮声把我从“宝觉”中吵醒,似乎在“哇啦哇啦”地对我说:“过年啦!过年啦!”我飞速地穿上新衣,照了照镜子,嘿,好一个朝气蓬勃的小伙子!吃完早餐,爸爸妈妈各给了四百压岁钱!耶!!!我真想大叫一声。看看窗外,虽冰雪未融,但丝毫不影响春天的脚步。真快乐呀!
春节是热闹的节日。我们走在拜年的路上,呵,人山人海!人们脸上没有了平日的操劳和辛酸,脸上洋溢满足的笑容。大家匆匆地走着,急着与亲朋好友相见。来到外婆家,哇,人真多呀!小屋里,院子里,站满了来贺岁的亲人,连在成都工作的小舅也千里迢迢赶回家来,与大伙儿团聚。大家你挨着我,我挨着你,互相祝福问候。我在人群的簇拥下,不知不觉被挤进了屋内。外婆连忙抓了一把糖果塞进了我的口袋,我剥了一颗放进嘴中,嗯,连糖也比平常甜!突然,一双手从背后捂住了我的眼睛。我转身一看,原来是表弟。只见一大群孩子聚在这儿,有的还不认识,可玩起来就像一家的。我也受到了他们的感染,也玩了起来。虽然有一堵厚墙隔着,隔壁人家的笑声依然传了过来。真热闹呀!;
春节是希望的节日。春节预示着春天的到来,在这大地复苏的日子里,大家七嘴八舌畅谈新年的算:舅舅要开饭店,姑姑要买新车……而我说:“在新的一年里,
我希望我的成绩像芝麻开花——节节高!”
春节已经过去,但希望仍留在我的心中。我一定要好好学习,为了希望而奋斗!
家乡的端午节:重五山村好,榴花忽已繁。
粽包分两髻,艾束著危冠。
旧俗方储药,赢躯亦点舟。
日斜吾事毕,一笑向杯盘。
这首诗描写了南宋诗人陆游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。作者吃粽子,插艾枝,储药、配药方、祈祷这一年能平安无事。从中也反映出了江南端午节的风俗。
作为中国古老文化节日之一,端午节文化不管在大江南北、长城内外可谓是家喻户晓,人人皆知。过去,我对端午节的知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。直到寒假里,我读了《我们的节日》这本书,才知道原来端午节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内涵。从这本书当中得知,端午节是在中国这么多的节日中,名称最多的:端午节、端阳、重五节、夏节、天中节、五月节、诗人节等。端午节的也有很多种,有纪念屈原说、龙说、纪念伍员说等多种。
其中,最流行的是纪念屈原说。据说,公前年,秦军攻破楚国京都。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被侵略,含恨抱石头投汨罗江而死,屈原死后,楚国百姓哀痛异常,每年这一天纷纷涌到江边去凭吊屈原,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赛龙舟、吃粽子、喝雄黄酒、悬艾草的风俗。其中赛龙舟最有特色,那争先恐后的激烈场面就像屈原强烈的爱国精神一样,几千年来一直激励着我们。
因为这深厚的文化底蕴,所以端午节现在已经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主要的传统节日之一。今天她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,在我们德清,每到这一天,家家户户的门上,都会挂上菖蒲、艾草,据说可以辟邪消灾。各家各户自然也少不了包粽子,那透着浓浓竹叶清香的粽子,是我们孩子们的最爱,枣子棕、火腿棕、赤豆棕……一个个引人垂涎三尺呢!有的地方,人们还会佩带着香袋,姑娘们以这五彩缤纷的香袋做饰物,既香味袅袅,又让自己变得更美丽动人,走在大街上自然引来了不少小伙们留连的目光。
偶然间,我从网上看到去年,韩国算向联合国申报端午节为他们国家的遗产,我非常惊奇,觉得这是对我们中国人的羞辱,端午节是中国人的,怎么可以让给别的国家去申报呢!这可能跟有些人喜欢过洋人的节日有关吧!我想,我们应该行动起来,为保护宏扬我们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,尽自己的一份力吧!
看了《我们的节日》,那一个个传统、有趣的节日,正款款地向我们走来,《我们的节日》一书,为我们开了另一扇门,让我们通过另一个角度,去审视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,让我们更有理由为中华文化而自豪!
用,去里面搜索家乡习俗的作文 ,就有了
家乡的习俗
繁星作文刘瑞奇
我的家乡在黄石,这是一座江南小城,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,人们把龙作为图腾,其中舞龙就是宵佳节的文化精髓。
“大家看,龙来啦!”随着同学的一声呼喊,两条龙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冲了进来,整个院子都被浓浓的烟雾笼罩着,睁开眼,隐隐约约看到了几个大汉,撑着龙摇摆舞动,眼前活像有一条真龙在腾云驾雾。他们时而摇头摆尾,时而盘成一个圈,抬头仰望着天空!正当我看得入迷时,龙突然不动了,我兴奋地对小伙伴喊道:“快,钻龙洞了!”小伙伴一听,立刻来到龙的身旁,钻来钻去。钻完这条龙后,我忽然发现前面还有另一条龙,也盘成了一个大大的“龙门”,我们又兴奋地钻了起来,钻了五六圈才停下来!钻完龙洞后,我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。我多希望时光能定格在这快乐的一刻啊!
宵佳节,家人团聚,龙成为人们膜拜的图腾。古时候,人们祈风调雨顺,沿袭至今,人们通过舞龙的活动祈福纳财,得家人幸福安康!
5、我的家乡风俗 文章
家乡冈俗一景边年
说起过年,各地的风俗不同,我们老家过年的风俗可有特
色了。
每年春节,一进腊月,年气就来了。大人们前前后后地忙得
不可开交:扫舍的扫舍,采购的采购;蔬菜水果,鸡鸭鱼肉,各种
各样的好吃的准备得齐齐全全,一切都收拾得干干净净,这是
“
除旧迎新”的讲究。
腊月初五,这一天过“五豆”,家家户户用绿豆、红豆、虹豆、
黄豆、花生豆五种豆子,混合小米熬成的“五豆粥”,意思是庆祝
一年的“五谷丰登”。
过了“五豆”过“腊八”。“腊八节”早晨喝“腊八粥”,里面放
上花生、葡萄干、莲子、杏仁、大米、麦仁、玉米豆、红枣,共8种
熬成的粥,那味道可真是香极了。有时,有的家庭在这一天也做
“腊八面”,用精粉淤成的面条,上面浇着用豆腐、肉、粉条、红萝
卜、末耳、黄花、菠菜等做成的“操子”,那味道也不比腊八粥差,
我能吃整整两大碗呢。
腊月二十九日早上,我起得格外早,因为妈妈要给我发“炮
钱”。从妈妈手里接过钱,便和表弟表妹们争先恐后地跑到街上去
买炮。这炮本来是应该明天才放的,可我们都忍不住了,不一会
儿,“僻僻啪啪”的鞭炮声就在属区此起彼伏地响了起来。
“三十”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,家家户户都围在一起吃饺
子。房间里弥漫着诱人的香味,处处都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之
中。姥姥一边扫着屋里屋外,一边笑呵呵地说道:“按照规矩,初
一一天不能扫地,要不会把财神爷扫跑的!”
子时一到,姥爷一声令下:“快放炮,迎财神!”我们小孩哪
管什么财神不财神,一听放炮,精神头就来了,一阵震耳欲聋的
鞭炮声迎来了新年的钟声。大人们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
会,小品相声使全家人笑得前俯后仰,可我们几个小孩闹腾了
一天,早已累得精
疲力尽,起呵欠
来了。
初一早晨,睁
开惺松的睡眼,就
赶紧穿上新衣新
鞋,吃完大人们头
天包好的饺子,就
开始拜年了,要压
岁钱。这是我们小
孩最爱干的一件
事。出了门,我家门
上已贴上了大红的
对联,再朝马路L一看,小朋友们、大人们都穿得花花绿绿,焕
然一新,所有的楼房、树木也被辉映得像是新的一般。
、水果、烟酒之类四徉礼品给
,当舅舅的要提着各式各样的花灯
给岁以下的外甥送灯笼。
过了初十到十五这天,亲戚走完了,该过“霄节”了。晚
上,家属区的夜景真是热闹非凡,路上的人在涌动,手中的灯笼
像星星一样闪耀。兔子灯、鲤鱼灯、莲花灯、公鸡灯……各式各
样、五光十色,从远到近,闪烁着、跳跃着、流动着,像一首自由
诗,又像一曲交响乐。
最有趣的是玩腻了自己的灯笼之后,大家又相互“碰灯
笼”.你一碰,,谁的灯笼便呼呼地烧起
来,小孩们围着烧着的灯笼喊呀、
‘
然)!亏大
家又来“碰灯”了,、喊着……就
这样,直到最后一个灯笼也化为灰烬,孩子们及观看的人们才
余兴未尽地各自回家去r。
春节也随着最后一个次J’笼的消失而过完了。
6、家乡风俗的作文
家乡的习俗沙井位于深圳西部,面临珠江口,南通福永、宝安机场,东连公明,北接松岗,西北邻东莞长安、虎门。沙井也有许多自已习俗。年起,每年都由市、区政府主办举行沙井金蚝节文化活动,金蚝节内容丰富多样,主要包括盛大井幕式,文艺演出治动,品食蚝宴活动,沙井蚝景点一日游活动等,这就是沙井的金蚝节。春节俗称过年,沙井人在每年冬至过后就开始准备过年。首先是春粉和炒米磨面,这要看家庭经济和人口多少而定炒米和春粉的数量。沙井人做炒米饼很讲究,称为“挞”饼。“挞”饼邯天把邻近的亲戚和邻居好友的中、青年妇女和姑娘请来,围在一起“挞饼”,欢声笑语交杂着“挞”饼的声音,场面颇为热闹。每家人“挞”饼一般都在当日“挞”完。饼的材料一般是炒米粉、黄糖、花生仁等。除夕(月大为三十,月小为廿九)的前一天,沙井人在香港成家的儿女,都在这天回乡与父母团聚吃团圆年饭,并于当天回香港。年初一至年初三,每天都要点香烛拜神烧鞭炮。年初一大清早,儿子、媳妇、孙儿捧着全盒,有糖果,瓜子,桔子给长辈拜年,长辈要给晚辈红包(利是)。沙井人给秉朋戚友拜年,除了年初三少见一些外,其他日子都可以去拜年。新年期间舞狮队出动到各村参拜、观看并进行武术表演。这就是沙井的习俗。
普宁历史风俗 (一)“人节”食“七样菜”。农历正月初七,俗称“人日”,也叫“人节”。这一天,普宁家家户户有吃“七样菜”的习俗。 (二)初九天地生。农历正月初九俗称天地生,家家户户清早点灯笼在门前,备办果品拜“天公”。这一天城乡不宰生畜,不除秽物,咸感天地好生之德。 (三)上节。农历正月十五日,叫上节。这天晚上叫宵。宵节城乡有新婚及生男孙者,须出一屏或数屏灯屏贡献摆设,每层灯多为戏剧故事。有的地方还有“做丁桌”的习俗。 (四)闹宵旧俗。“闹宵”的节日,大致如下:正月十五夜走老爷,正月十五下午遣香,正月十五夜送船,正月十六日倒旗法。 (五)清明“上坟”。清明中,人们必须在家里祭拜祖宗,然后带香烛纸料,“三牲果品”及鞭炮等物去“上坟”。 (六)端午节。农历正月初五为端午节。主要习俗有三方面:一是赛龙船,二是吃粽子,三是驱病辟邪。 (七)六月二十四奉财神。普宁商户,不论生意大小,每年六月二十四日贯有奉拜“财神爷”的习俗。 (八)“七月半”农历七月十五日称中节,也称“鬼节”,不少地方则叫“七月半”。农村家家户户习惯做白果品,以豆为馅,印制成人、鱼、花等形状,俗称“人仔果”。(九)中秋节。主要活动有几项:一是祭拜祖先,二是拜月娘,三是落三姑,;四是烧大窑。 (十)冬至节。在农历十一月,无定日,阳历则固定为十二月二十二日。冬至节前夜,家家户户都做米粉圆,俗称“冬节圆